TOC
Open TOC
Workstation
5 月下旬在家实在无聊,考虑到当时的主力机 Y7000P 用了快四年,里面套个 VM 写代码性能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开 2K 分辨率全低画质打个 CS2 都费劲,于是想了想决定配一台主机,大大提升下开发和游戏体验。
吸取高中时候配主机的失败教训 (指 i7 7700 + 1050 TI),这次决定自己买配件自己组装。首先明确需求,游戏为主、开发为辅,因此 CPU 不必太好。本来想法是上 14700KF (从 14900KF 降级…),后来听说 Intel 14 代高规格 CPU 默频压不住,得降频才能稳定使用,加上 14700KF 可能要上水冷,于是果断 AMD YES,再次降级到 7900X。显卡则是从 4070 一路上探到 4070 TIS,可以说是 2K 毕业卡了。其余的配件也是追求稳定和品牌,不玩 RGB,追求实用和性价比。最后总预算到了 1.4W,下面是具体的配置单,价格从当时自营店和官方店计算而来:
- AMD R9 7900X -> 2500
- 微星 B650M 迫击炮 WIFI -> 1300
-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Advanced OC -> 6800
- 金百达 银爵 海力士 ADIE 64GB DDR5 6000 -> 1300
- 致态 TiPlus7100 2TB -> 920
- 先马 XP1000 V3 版 -> 670
- 骨伽 MX600 乘风 -> 400
- 追风者 M25 140 * 6 + 追风者 M25 120 * 3 -> 270
- 酷里奥倚天 P60T 黑色性能版 V3 -> 260
购买配件的过程则是和 618 电商节斗智斗勇,比如淘宝 88VIP,京东满减之类的,最后还是决定在京东正式开始 618 活动前把配件搞齐了 (后面发现只有固态硬盘降了价,还好有价保服务)。
组装过程中大量学习了小破站硬件茶谈的视频,这里需要吸取的教训是双塔风冷和显卡最好在接好线之后再装,不然机箱内操作空间实在太有限 (即使是 ATX 全塔机箱…),另外别忘记接主板上的蓝牙和 WIFI 天线,还有装显卡支架。装好之后一次点亮进 BIOS 界面,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问题。
至于装 OS 就不再是未知领域了,这次使用了 Rufus 这个工具制作 U 盘引导盘,包括 Windows 11 和之后的各个 Linux 发行版。这块没有什么值得回顾的地方,2T 固态直接全部作为 C 盘,装软件的时候再也不用考虑安装路径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系统数据和个人数据做物理隔离,现在我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在多个移动硬盘内,固态里面只有少量的热数据,定期备份也很方便。
由于这一次不考虑在 VM 里面开发 (指 CPU 线程数对半砍),所以下一步是配置 Windows 下的开发环境。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考虑 WSL,因此只能使用 PowerShell,简单用 Oh My Posh 美化了下,再装上几个常用的命令 (或平替),大概能有 Zsh 60% 的体验,考虑到之后开发的时候会尽量使用图形页面 (指 IDE),所以还算说得过去。后来配置 Docker 环境的时候发现必须要开启 WSL… 也没想着继续折腾,毕竟开发为辅嘛 :)
游戏方面,NVIDIA 驱动和微软常用运行库必装,然后搞了个 MSI Afterburner 监控硬件数据,最后 Steam 启动即可。比较尴尬的是,发现 AMD CPU 好像不太兼容 Dishonored 2,其他的体验还算不错,几年前的游戏配置拉满满帧运行,显卡温度基本上在 60℃ 以下,反而是 CPU 积热比较严重,最高能飙到 80℃,不过日常的话就 ~50℃ 的样子,对于 AMD 来说倒也还算正常。
下面是台式机的信息概览:
后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原来的笔记本怎么处理,考虑到台式机上开发环境其实是没法完全 cover 所有的场景,而且在日常的开发过程中确实发现在 Windows 的体验不如类 UNIX 系统,所以笔记本就决定装 Ubuntu 了。在尝试 Ubuntu 24.04 BOOT 失败后,降级成 Ubuntu 20.04,分区方案参考这篇文章,安装的过程倒还算顺利,安装后键盘上的快捷键也都能正常使用,不过后面的配置过程还是发现了一些坑点:
- IDEA 的 License 只能在一个设备上使用,因此笔记本上只能用 Community 版本了
- 一些软件会出现加载慢的问题,包括 Chrome 和飞书,飞书还能接受,Chrome 这能忍,于是换成了 Chromium,结果 Chromium 上面没有账号同步功能,又参考了这篇文章
- 连 Visual Studio Code 也会偶尔卡死,所以被迫换了 Sublime Text 作为编辑器
- 微信安装参考这篇文章
- Ubuntu 原生截图不太好用,换成 Flameshot
- 输入法就只能用搜狗输入法了…
即使这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仍然会概率触发卡死事件,这个时候就只能物理意义上 Reboot 了。在使用正常的情况下,体验还算不错,项目构建速度感觉和台式机也没有太大的差距… 装个 Free Download Manager 后番剧也能正常下载观看,除了打不了游戏外还算不错。
下面是笔记本的信息概览:
然后最后还是换成了 Archcraft,大概是 Ubuntu 20.04 Linux 内核版本太旧,各种驱动支持都不太完善导致各种小问题。换成 Arch 系的发行版后就好了很多,在安装的时候甚至 GPU 驱动都帮我自动安装好了,虽然在当时维护的软件包 CUDA Runtime API 版本和 Driver API 版本并不兼容…
然后尝试装双系统,由于两块固态硬盘单独安装对应的系统,所以过程很顺利,除了要手动将一块硬盘格式化为 NTFS:
在开机时狂敲 F2 进入 BIOS 切换启动顺序进而切换系统时,会出现系统时间差 8 小时的问题,参考这里处理即可。
Graduation
今年的第二季度大部分时间都在窝在家里面,由于家里和学校不到两小时的车程,所以即使学校里面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也可以很快传送过去,虽然确实会产生一些额外的交通开销。回顾了下大概是下面一些琐事:
- 拍毕业照
- 交形策论文
(南软最后一学期还有课实在逆天) - 毕设答辩
- 毕业典礼 + 离校升学各种手续
尽管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在乎仪式感的人,但是实际上关键节点的活动我倒是一次都没有缺席 (虽然在意料之外的出行前我还是会骂上几句),仿佛是在循规蹈矩的留下某种存在的证据,我曾经在某个地方踟蹰了四年的证据。不用太多时间我就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或许只有离校手续最后领取的双证,以及在毕业半年多前就已经决定了的后续轨迹。
在学校的短暂时间,我和一些认识的同学聊了聊,大概就是分享下各自的近况,以及未来的打算之类的。聊天的时候很愉快,聊完之后却很怅惘,他人之口所描绘的世界的中心如果是自己,似乎也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然而,我以往的每一个重要决定,都在逐渐抹杀这种可能性。如果把人生视作一个单向流,毕业这个时间点,仿佛就是给这个流做了快照,当然,也仅仅是只读的快照。之所以感到怅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感觉各个快照间是不可比的,因而无法度量我失去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另一个原因是,这大概是和很多同学的最后一次见面了,其中的滋味大概要过去很久才能有所体会。
最近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回答,称『人生的最顶级享受』发生在毕业前的那个学期,所言极是。尽管工作日有一些实验室的开发任务,但是最近三个月确实几乎是没有烦恼的 (如果不被一些外部因素主动 emo 的话),我可以自由的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当然,大多数时间还是献给了「いせかい」,其后果却是可以不必也不想考虑的,在之后就极难有这样的一段时间了,因而也就无所顾忌。
具体回忆起这几个月做了一些什么『正事』,主要是继续完善 IoTDB 的数据订阅功能,顺带着 fix 流处理框架中的一些小 bug,这些最后都成为了我毕业设计中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做的事情很纯粹,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架构和思维深度,我觉得还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更细节些,这件事带给我的其中一点启示是,不要依赖已有的技术实现反推功能定义,技术思维的惯性让我往往会忽略产品思维。比如一个特性流处理框架支持,那数据订阅模块套个壳就能直接用,而对于其产品层面的合理性却没有深入思考过。
いせかい
这几个月在「いせかい」里逛了个爽,大概状态就是休息的时候推 GAL + 追番 + 启动 Steam,干活的时候听对应的 OST。所以如果发现从网抑云自动同步过来的 GitHub Gist / 🎵 My last week in music 里面 playtimes 偏少,代表我那一周可能更多在摸鱼,反正则是可能更多在救火。
首先聊聊 GAL,这几个月大概推了大几部作品,全年龄向的只有 ATRI,剩下里面甚至有两部『神器』,所以没法细说,只能说一些比较笼统的感受:
- GAL 良好的游戏体验很依赖氛围感的营造,而氛围感的营造需要较长时间的专注独自游玩,因此 GAL 对游玩环境其实有很高的要求,最理想的情形是一口气推完,期间尽量没有外界环境事务干扰
- 氛围感营造的另一环节是 OST,简单分类的话,要么服务于人物,要么服务于环境
- 前者比如『天津罪』中的「合わせ鏡の向こう側 -ほたるのテーマ-」,很好烘托出前期 Hotaru 的元气活泼与电波神秘
- 后者比如『青空下的加缪』中的「アトモスフィア」,平静的秩序与不协调的噪声,最终又归为虚无,作为 Main Theme 也成为作品传达思想的一部分。不过这一作确实有些意识流,推完只隐隐感受到一丝加缪式的荒诞
- 氛围感营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适合自己的外设,仅针对正常坐在电脑前的游玩姿势,选用一个自定义小键盘 (或者降级为无线鼠标) 配置一系列宏键,例如跳过当前对话、回溯、返回等,就可以覆盖几乎 95% 以上的使用场景
- 当现实世界缺少刺激时,从「いせかい」中寻找刺激是一个选项,比如我现在最感兴趣的 GAL 会社是钟表社,国内有汉化的作品都已经推完了,不得不说钟表社的剧情拔确实是业界独一份的存在,虽然部分 HS 有点掉 SAN 值所以直接全 skip + 设置不显示『脏东西』,但是剧情背景和框架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能够接受一定程度上的都合主义,不细究逻辑链条,那么几乎无暇
黑白风、像素风可能实用性更强些- Metagame 这个 Tag 本身就是一种剧透,这里放了张推某『神器』时的截图,物理意义上删存档 + 概率随机剧情确实有一种被游戏玩了的感觉
然后是 Animation,四月不愧是原创大月,我完整追完的四部番原来都是『原创』,这里的引号是专门为京吹三加上的。作为纯动画党,我刚开始看完京吹三第十二话的感受是,这集除大吉山的部分外是『神回』,选拔结果公布的那一刻,难以预测的剧情展开似乎把我唬住了。正如前面所言,我对于都合主义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因此顺着编剧的思维,我觉得这样的改编确实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人物弧度 (大吉山的部分除外,这一部分实在难绷)。然而后续逛 Bangumi、贴吧、QQ 群、NGA,发现大家对于这一集的评价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且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差评如潮,Bangumi 评分从 8.x 骤降至 5.x,和隔壁水母可以坐一桌了。在看了大量的吐槽视频后,我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集的问题:
- 从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也是最主流的观点,由于观众已经无法与角色共情,因此后续的比赛结果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 从逻辑上细究下来,剧情展开存在不合理之处,选拔结果前期铺垫不足且没有信服力,我当时第一遍看无剧透盲听,是感觉第二个比第一个好的
等到最后一集播出,看到寥寥的演出镜头,确实心里也凉了半截,于是无意识的抱着乐子人的心态为京吹上坟,最终还是给了京吹三 8 分,和水母一个分。在我个人的评价体系中,评分通常偏高,且制作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拔结果能够变更,其余内容完全不变,我可以给 9 分;如果能够将这一次选拔前置同时对应调整脚本,最后合家欢乐包饺子,我可以给 10 分。不过在这个世界线已经不存在这些观测结果了。
剩下的三部原创,GBC、水母、列车,这三部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探讨了未来选择相关的话题。列车第六集中,叶香透露未来希望从事天文学相关的工作;水母第七集和京吹三第七集中,对于各位 JK 正常升学 or 留学 or 进驾校的奇妙联动;GBC 则是几个人凑不出一张高中毕业证,直接不登校搞摇滚。有张图很好的总结了已知的情报:
仔细想想还挺符合国服现状。我个人是很偏爱包含现实主义元素的作品的,尽管在「いせかい」中追求现实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最近冲浪的时候接连看到几个有关视频播放器的配置教程,例如之前提过的 PotPlayer,顺着评论区又找到了 mpv 及其懒人整合包,简单试用了下直接配置其为默认播放器。大概就是在基础的播放功能上,利用 GPU 实时超分 + 补帧,不过个人感觉动画还是 24 帧看的最舒服,超分的效果如下:
可以发现第二张图中的线条会更加锐利些,在高分辨率显示器下效果相当明显。
最后是 Steam 启动,粗略估计了下这几个月 100+ 小时应该还是有的。我本以为我已经电子 yw 了,原来是电脑配置和现实境遇限制了我,当满血次世代画面以 2K 144 的规格展现在眼前的时候,确实还是被震撼到了。于是拾起了之前没空玩 or 玩的不爽的游戏,在北方诸国饰演一名猎魔人忙碌于各种委托,在大不列颠开着超跑享受永不落幕的嘉年华,在像素模拟的世界中进行法杖编程花样作死… 后来考虑再三入手了一个带力切换扳机的手柄,这一游玩姿势吸引了我爸的注意,对于上一辈来说键鼠操作实在苦手,手柄入门则简单很多,然后我爸就迷上了在英国开卡车,比如 Volvo Iron Knight…
Epilogue
-
和未来的系统领域博士攀谈时,惊觉当前时代变化速度之快,这里指被 Transformers 赋能的 AI 时代。以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举例,大三上学期末有一门课程的期末作业是上传商业模式画布的汇报视频,由于某些原因这门课的任课老师风评一般,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学期的课基本上都是线上,所以当时我萌生了用任课老师的音色为汇报视频配音的想法,后来因为数据预处理工程量巨大而不了了之。最近又因为某些契机对开源 TTS 应用进行了一番调研,发现其易用性和效果都有了惊人的提高,如 GPT-SoVITS、ChatTTS、Fish-Speech 等,可以做到 Few-shot (一分钟素材) 甚至 Zero-shot (几秒钟素材) 的语音合成… 近闻母校开设的 AI 通识课和 AI 主题的录取通知书,深感后生可畏,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赛道。
-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幸福还是不幸。记不清楚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当试图感受幸福时,某种程度上你并未真正拥有它,所以大概现在的我确实是『不幸』的吧。很难说清楚这种不幸的根源在哪里,或许在于对未来大环境的不安,或许在于秩序本位下自我所被强加的定义。加缪关于荒谬提出三种应对方式:肉体自杀、精神逃避、对抗。第一种我惧,第三种我畏,因此只能选择暂时的精神逃避。
-
我常常会对自己
发癫写出的文字 (举例上一段) 进行漫长的解构,然而解构本身就是一个没有逻辑终点的滑坡,这就导致我写一篇 essay 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形象的类比是,如果在高中,那么语文考试的时间要全部留给写作文了,并且喜提偏题。